文化部社會創新提案,從一群人養雞到蓋了一間〈部落美術館〉

泰雅語寬廣、平坦河流的意思,腑瞰大地,在台灣河川中,大安溪是相當重要的一條流域,位在台灣中部,東西走向跨於苗栗縣和台中縣,全長98公里,發源於雪山山脈,流經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,進入台中縣和平鄉雪山坑,形成一段長達20公里的美麗溪谷,沿途溪谷寬廣,山光水色、農舍田園,秀麗清雅,風光無限,沿線有9個部落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有台灣黑熊保育區、香甜可口的柿子、以及雪見國家公園、原始秘境等等。

    但在921大地震侵襲下,大安溪受到創傷,人們的家園受損、橋梁斷裂,田地沖刷,原本美麗的流域沉重了起來,幸好靠著原鄉部落的重要耆老們、投入救災重建的公益組織與部落婦女、教會、重要人士,重新打造起大安溪家園,將近20年過去了,大安溪一如往昔孕育土地,而我們也看見在地的需要和可能。

    文化、族群、經濟及權力之間,向來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(劉璧榛,2010),原住民部落在近十年來,隨著社會多元化浪潮,相關議題開始受到關注,但實際上,原住民族群至今仍難跳脫處於台灣社會弱勢與邊緣化的位置,偏遠山區原鄉部落的結構性因素所衍生困境,一直以來並未獲得紓解;多面向的文化、教育、經濟、健康醫療、社會福利等困境,源自相同原因更是交互影響因素所致(林明禎,2019)。

毛利人相信人群發展等同於經濟發展,如果同意一個人不能與他的文化分離,針對任何問題,就不會只有福利處方,而會加入發展以及社區充權(王增勇,2009)。

這不是我們第一次上山,2018年因為弘道基金會推動乾燥車服務,當時有機會前進山區協助獨居長者乾燥家中寢具寢飾時,我們牽動了緣分的線,也讓我們貼近了原鄉的生活,2019年3月,過完了年後,我們舊地重遊,但這次我們深刻地和大家有了很多生命的交會,一起創造了屬於大安溪的美麗希望。

【原鄉部落的共同議題-流失外移下的生活困境】

    108年2月3日,聯合報以「跋山涉水好累,偏鄉難留照服員」點出原鄉長期照顧多年以來的困境,高離職率、低就業率、服務能量低落、服務範圍遼闊,是偏鄉長期以來的照顧問題;107年,台中市和平區達觀社區週邊的照服員大約不到5位,服務7位長者,總服務額度不到3萬,平均每位照服員薪資大約僅有六千元,但以和平區法定高齡者,共計2,397人,推估和平區長照需求者為574人,對照服務的涵蓋狀況,確實是大問題,這個全台中市第六老的偏鄉,該怎麼走出一條翻轉道路。

    當政府強力推動社區照顧,原鄉部落面對的是人力缺乏、外來照顧人口的高度流動問題,以及不同的文化與生活脈絡下的照顧融合議題,當政府主力推動復育文化與土地,我們也關心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,如何和土地共生,降低對環境的破壞,建立屬於部落的不同人群都可以參與社區經濟方式,用在地的文化脈絡發展出屬於部落的樣態美學,讓生活在這條流域的人們,用自己的語言和脈絡,發展出屬於自身主體的面貌。

「母雞力量計畫」(HenPower project) ,建議退休老人養母雞當寵物,這個新穎計畫吸引不少人加入,飼主們還會帶著寶貝雞到處趴趴走,和同好們交流。我們也想著若能透過養雞帶給長輩生活目標、生產可能、轉化經驗、文化交流,吸引世代參與交流,或許能改變許多長者的生活,我們開始爬梳大安溪的機會與可能,發現這裡的具有豐碩自然資材-竹林、各種香草與植物、全台第一個重視文化保存的原住民實驗小學-博屋瑪、藝術家與畫家等,因此展開一系列的行動,直到今日我們能夠寫下這一小段首部曲,展望著更多友雞的好事物發生。

從友雞心生活到勾勒一座部落生活美術館

實踐的過程就像拿著攝影機,踏上記錄的旅程,每每回放總是帶著我們看到許多美好細節,當我們開始實踐友雞美學心生活時,我們和雞友們接觸,更了解友雞飼養的意義,也更理解友雞對每一位參與者的意義。

    泰雅族的打棍說:「我曾經養過300隻雞,但後來通通都死光了。對我來說,不只是一筆錢財損失,看見那麼多的生命在你眼前死亡,真的是很大的打擊,是我的傷痛。」

    家庭照顧者二妹同時也是社區理事長,堅韌的泰雅女性,與族人召開共識會議,討論部落養雞的脈絡,如何落地,她說:「照顧母雞時,雞緩緩靠近我,好溫暖喔!」販售母雞下的雞蛋也讓她增加收入、減緩照顧負擔,現在她自詡為「雞班長」,動員部落族人、收蛋、撿蛋,生活豐富。

    返鄉青年多多,因著對土地與環境的熱愛,想在部落找一份永續的事業,跟媽媽討論後,騰出家中的廢棄空間,打造出模範雞舍。還為了給母雞更乾淨的砂浴池,到大安溪上游,親手淘沙,帶回一盆乾淨的細沙。讓我們看見他對土地與動物的熱愛。

在前行的過程,不斷思考與校正

    於是我們在過程中與大家持續前行,也不斷反思檢視的有沒有更好的發展,透過盤點友雞美學的內容元素,思考未來場域的完整性和存續性,展開服務設計檢視和設計思考,重新勾勒串門子的兩年投入。

來吧!發展一座無邊際的部落生活美術館,將美好的友雞生活與實踐保存在這裡。包含友雞飼養、建一座世代一起照顧的全齡香草菜園,人和動物都可以享用,設計天然資材回收區,鋪蓋樹葉和雞屎,作為天然的堆肥區,澆灌植栽區,泰雅工坊會持續成為大家的友雞工作坊,大家一起創作這裡,讓它成為最貼近人心的部落美術館,而人就是最美麗的景緻。

為了典藏友雞美學,我們從長者個人空間美學出發,觸動族人的空間環境美感,結合在地文化脈絡。於計劃期間辦理青銀共創美學工作坊、地景美學協作工作坊及友雞主題課程,設計部落生活美術館。包含:友雞故事館、全齡香草菜園及泰雅工坊。有了安全開放且富文化意涵的公共空間。我們也持續運用服務設計的思維,與族人爬梳困境,討論議題及解決策略。於計劃期間發展出在友雞生活的多種模式,包含:具體飼養模式、與長照失能者共同飼養模組、青銀共創美學方案、傳承文化的編織技藝與天然資材應用開發,並透過跨域組織的合作,探索永續發展機制的可能。